超主觀評分 - 可看可不看,以下有大雷
(本篇所有照片均取自www.photowant.com,特此感謝)
演員:3(滿分5分)
劇情:4(滿分5分)
配樂:3(滿分5分)
省思:4(滿分5分)
總分:14
荷蘭胖在今天搶第一場首映就去看了,電影院人並不多,一來是第一場的原因,再者加上劇中的主角並非炙手可熱的明星,所以難免第一場會有一點差距。
「危機倒數」頂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劇情上勢必有一些深意存在的,不管是美國政府或是電影工業想要表達的一些情緒或是政策方向,都是值得深思的。(不過深知台灣胖的我,很清楚地知道,這部片如果我想要看,就是自己到電影院去看的。)
我則描述我看完之後的想法,以下內容可能太過主觀,請各位不要介意,多多包涵~
劇情說明:
導演一開始是用伊拉克民眾放置炸彈並待爆破人員到時引爆為主軸,而這一小組的成員,每天就是以派部隊「拆彈」的方式解決放置炸彈的問題,並且用倒數時間軸(距離不需值勤剩下30天..剩下29天...),來表達這個小隊不用再繼續值勤務的日子。
對每一個「當過兵的人」、或可以同理「當兵的人」亦或是可以同理「上前線作戰士兵家人」的人,都不用我再多說,因為數饅頭的日子,就是越少越好,家人只在乎一件事,就是「能不能平安回家」,其他使命、國家榮譽等等,當遇到「失去生命的議題」時,一切都會變成沒有價值了。
然而,在這個小組裡面,作為有決策權的上士,主導了這個小組的所有步驟,「可以用機器人先去探測的,他穿了防護衣就去」,「可以穿防護衣的,他脫掉防護衣拆除炸彈」,「有危難時應該要離開的,卻丟下跟隊友的通訊耳機,繼續他的拆彈工作」,完全不顧生命了~
反觀,另外兩位部屬,一位中士、一位技術官,對於上士的行為頗有微詞,但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屢屢快速地解決問題,所以也只好隱忍未發。
而中士也在一場非關拆彈小組的行動中被伊拉克民兵狙擊,雖然最後解決了這個危機,但是心中也不免提出了質疑,真的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唯有上士在每一場的拆彈過程中,以嗜好收集的方式,收集著每一顆拆彈後的引信,然後還可以跟隊友侃侃而談。
當然劇中很多描述這位上士的行為,譬如明明不是自己的任務,卻硬著要讓自己的小組在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單獨行動,造成技術官的受傷,也讓自己的小組身陷危機中。又或者是遇到自己的好友(劇中用以一位小朋友為代表)遭受到傷害,卻會不顧自己生命危險地為朋友找答案,結果被人家轟出來。
在對比完三人的心態之後,導演用上士回想的方式,說了一句話「到我這個年紀,只剩下一件想做的事」,然後就接著進去到部隊中。
在最後一幕,導演用一個人穿著防爆衣走去拆彈作為結尾。
荷蘭胖的想法:
一、戰爭是不是像一種毒藥會讓人(或政客)上癮?
這一部的英文片名叫做「The Hurt Locker」,但是在開始之前,有一段文字,非常的顯著,就是「War is drug」,我想這才是導演想要講述的內容!雖然劇情是在形容是在凸顯這三位拆彈小組成員的內心,可是我還是不免覺得這部戲其實是在影射現在美國對中東關係的處理態度與方式,並且提供一些省思。
我覺得導演可能想要把劇中的上士引申為「美國政府」,對於中東的問題(就像一顆一顆的不定時炸彈),但是美國政府卻一廂情願地就是用上士的角度來處理,不管其他人的感受,好像中毒一樣?
不斷地好像正義地解決炸彈,但是遇到別人身上綁著炸彈親自來求救時,卻說這個問題太複雜,時間不太夠,我無能為力,然後躲開?
(註)有一幕,一位伊拉克民兵跑到美軍守衛的崗哨,請求美軍幫忙拆除人肉炸彈,但是在炸彈上又綁上很多很多的鎖,結果怎麼剪都剪不開,炸彈引爆的時間快要到了,這位上士就說,我也無能為力了,趕快跑走。
所以引起戰爭到底是自以為是的行為(以吸毒比喻)還是一個評估清楚的行為呢?就留給所有觀眾來省思。
二、別國的事情美國該不該管?
這是一部談論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問題,可是伊拉克的民眾真的希望讓美國來插手嗎?
劇中有一位上校輔導長,很關心這些民眾,叫他們離開,因為這邊在拆除炸彈很危險,還頻頻跟每位民眾握手、微笑,結果呢?這些民眾就是放置炸彈的人,然後就在眾人面前把這位上校炸死。
也許在這些民眾的心中,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管我們國家的事幹嘛呢?」
反觀美國民眾(以中士與技術官比喻),可能也覺得為何一定要這樣呢?我只想要好好過生活,想要有個兒子。
只為了一個人(以上士比喻)的自我實現,因為他活到這個年紀,只剩下一件事沒完成,但是別人不是啊~
註:這一幕就是表現出,這位上士每天閒閒無事,要不就陪太太買東西,要不就陪孩子玩,要不就清屋頂上的水槽,然後就跟他兒子講出,我只剩下一件事想做。
三、我猜想,「危機倒數」不是因為戰爭片得獎,而是因為批評美國對於中東問題處理的態度,才得到最佳影片的。
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對不對,反正就是我的感受加上荷蘭胖的亂想,如果不正確,還請看過的人給予指教。
也請大家給一點批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