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很高興在一個微雨的夜晚參加「一頁台北」首映後的第一次播映,也覺得超級榮幸的可以抽到這個機會~
已經放了很多遍的圖片,我還是要放,畢竟這個場景與我想像中愉快的台北實在很接近~
捷運、天橋、公園、夜市....這不都是荷蘭胖的生活空間嗎?
自從韓劇在亞洲各國風行之後,帶動韓國的觀光也順勢崛起,成功帶動了外國人進入韓國觀光的人數,根據台灣駐韓代表的統計,2010年台灣到韓國旅遊人數已經達70000人,超多的吧~而韓國到台灣來的人數只有37000人,差距一半。
去年在海角七號的推波助攔下,讓墾丁的觀光更勝以往,但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在於「都是自己人」,賺不到外匯。
記得第一次到新加坡,不得不佩服「新加坡在爭取外匯的努力」,一個像台北市一樣大小的國家,但是卻花相當大的力量在「對外的宣傳」,只要一上新航飛機,就可以看到新航空姐熱情款待、新加坡的飯店熱情招待、整體國家的宣傳就是歡迎大家,然後每一個地方都各自花很大的力量在說明「新加坡歡迎各位消費、遊覽」。
後來我到墾丁的時候,已經是我去新加坡之後,去了墾丁之後我就比較難過一點了,墾丁附近的垃圾量實在不敢恭維,攤販沒有規劃地聚集,沒有適當的語言溝通機制(招牌、地圖等等),讓我覺得美麗的台灣不能讓世界各國的人來玩實在可惜。在政府立場,把左手(一部份民眾)的錢轉到右手(另一部份民眾),實在也是可惜。
今年很振奮,因為幾個不錯的電視劇、電影都成功把台灣行銷出去了,「痞子英雄在高雄」、「一頁台北在台北」、「艋舺在台北萬華」,都是我們生長的地方,透過戲劇的傳遞,可以告訴其他國家的人,台灣的好玩在哪裡、台灣的文化、建築、想法....
然而我想「城市行銷」的概念應該不是刻意規劃在內的,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如果為了推銷城市而把把景點寫入戲劇,就很慘,以前台灣應該也有這種戲劇,但是如果是一種額外的效應、綜合的效果,那不是太棒了嗎?
「一頁台北」正讓我有這種感覺,一種讓我振奮起來的感覺,當我看到「我生活的周遭」可以在「法國巴黎播映」時,我心裡非常感動,雖然這一部片子並沒有完全把「台北的美與好」盡收眼底,但是卻是呈現出台北人的另一種生活。那一晚聽張孝全說,「一頁台北」導演回台灣時間不長,就他的印象台北是這樣,可能在我們心中台北不是這樣,
這不是恰好給我們與外國朋友溝通的「最棒素材」?
可以帶他們去「師大夜市」,跟他們說說台灣的夜市文化,跟他們提到一下「整個大台北(加上台北縣)共有15個夜市」,不是吃飽的問題,而是介紹這是我們的文化之一。
~~好書推薦~~
博客來網購:一頁台北,那個我們創造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