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安寺到仁和寺不遠,但是荷蘭胖的腿已經走得很酸...加上500日圓的一日公車券已經買了,
所以就還是想要坐一下公車...龍安寺到仁和寺只有一班59號公車,但是還蠻頻繁的...
當我到仁和寺的時候,這時候雨下得蠻大的,京都的天氣跟台灣很不相同,冷與熱常常只有一天之隔
但是大家好像都「習以為常」。仁和寺的「二王門」果然宏偉,
在仁和寺門外的兩位尊者,是著名的「哼哈二將」,也是雄偉無比。
果然有京都三大門之磅礡氣勢。
仁和寺稱為「御室仁和寺」,起源於自「宇多天皇」開始,共有30多代的皇室的皇子皇孫都擔任仁和寺的住持。
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後,純仁法親王的排佛還俗之舉,才結束了這一段「皇室」為門生的歷史。
這是「宸殿」外的一顆松樹,維護的真的很好
因為樹長的很大,所以工作人員都會在底下做一個立樁,讓松樹可以支撐著...
和其他佛寺外的庭園造景一樣,都會放置「細砂石」,讓庭園特別有禪味...
進入宸殿參觀...
對於仁和寺宸殿的設計,其實讓我十分好奇,因為很多建築的形式都是如此
一映入眼簾,就是秀麗的庭園景色,心情頓時「輕鬆」了起來
對於庭園中細砂安排有一股靈明的「禪意」,讓清靜、放下不斷冒出在腦海中
這一塊匾額是光緒年間四川提督的排匾
這是從宸殿以不同角度往外看的庭園景色
宸殿一景
從宸殿往外看五重塔
宸殿內部擺設
在這個細沙中、並鋪成川流狀,可以抽象幻化成「海、島、林」的感覺
從「有限」延伸到「無限」,皇室御所的貴氣,與一般佛寺的恬淡,還是不一樣
呈現出一種「空寂」的意象。
走到內部,木造的迴廊可以通到各地
仁和寺的建築均為木造,在應仁之亂中燒毀大部分,一直在江戶初期透過「德川家光」(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的協助下
逐漸將御所的物品遷至仁和寺,才恢復御所皇室的風貌
屋瓦的設計,是遵循皇家的規格,以「紅檜與扁柏」一層一層堆疊上去的
資料上寫到,這是將檜木樹皮切成45-60公分長,從屋頂下方一片片堆上去,然後用熱油炒過的竹釘固定,屬於皇室專用。
然後在門的設計內,就會有這樣的圖樣,在每一個地方葉片上就有一個代表日本天皇的
「十六瓣菊花家紋」,很有特色 ~
「御室流」是一個插花的方式,全日本各地都有在教這種插花方法的教室
走到御室外,開始進入仁和寺最著名的「御室櫻」
這已經算是盛開後的了~但是仍然滿足了荷蘭胖一點點「賞櫻」的慾望
一定要看的「御室櫻」
日本人用「長在鼻前的花」來形容「御室櫻」,真的不為過...
花開的不高
看到這邊很多空的桌子,上面寫著「有料座位」
就不難猜想,京都人的閒情雅致
會在櫻花盛開的時候
呼朋引伴地坐在櫻花下,一口啤酒,談天說地...好不愜意
走過櫻花叢,來到了仁和寺的金堂
還有高聳的五重塔
五重塔在江戶時期,也燒毀過,再由德川家光重建
走到這裡,越來越感覺到德川家對於日本的重要度,實在太高太高了...
在那一個時代,可以有這樣的文化素養與情懷
不由得荷蘭胖對德川幕府將軍家族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