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所有劇照取材自www.photo.com特此感謝)
超主觀評分-值得一看,以下有大雷
演員:4(滿分5分)
劇情:4(滿分5分)
配樂:4(滿分5分)
省思:4(滿分5分)
總分:16.5
荷蘭胖「超主觀看法」
荷蘭胖已經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劇情片了
不是因為劇情片不好看
而是因為現在家裡面的電視還不錯~
DVD出片速度也很快
所以往往劇情片下片沒多久
DVD店裡就出了
所以自然而然在少了音效震撼的誘因下
少去電影院看劇情片了~
然而,「攻其不備」是我少數去看的「劇情片」
細細體會它的英文「The Blind Side」
就不難體會這部片子想要表達的意境
一、幫孩子一個可以選擇的機會
出了電影院,我想到了上面圖片中的一幕
母親為孩子講故事,為了讓孩子成長、成器
希望孩子進步,為的是什麼?
是讓孩子光耀門楣?
讓孩子有辦法在社會中生活?
還是只是給他一個有「自己選擇的機會」
劇中,Michael Oher(上圖中間)曾經是一位無家可歸的黑人小孩~
到處碰壁,到處被排擠
因為出身不好~母親吸毒~
加上種族的歧視
讓自己永遠只有「被選擇」
而沒有選擇的機會~
這是一件多令人惋惜的事
從小到大無法選擇「什麼是我要的」~
然而,難就難在
雖然無法選擇,但是卻沒有選擇「走歹路」
我覺得這是現實中求生存的「Michael Oher」令人可取之處
反觀目前社會
為了生存體而走險的人
豈在少數~
二、人與人的相處是無任何意圖的
「blind」在我的解讀下,我覺得是一種無任何意圖的
雖然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盲目」,但是涵意上我想「無意圖」或「無目的」
似乎更貼切
劇中一開始帶到「美式足球」的場景
那一場「四分衛折斷腿」的球賽
我有在ESPN中看到
導演讓「珊卓」獨自口白
我一直以為珊卓可能扮演一個星探
發現了「Michael Oher」
後來才覺得原來劇情完全不同 ------------> 可見我真是「功利主義下的產物」
其實,不只我這樣想吧~
就像上面劇照所顯現出來的「他們兩人在吵架」
吵的是「為何要讓 Michael Oher 去密西根大學」
原因無他
只因為大家都懷疑
珊卓是密大球隊的金主之一
然後Michael Oher也選擇去密大
所以這長期的幫助都成為了
「投資~」。--------------> 多麼合乎邏輯的功利算計想法
而洗衣店前的溝通,讓所有誤會說清楚了~
荷蘭胖覺得這是一門藝術
也許如果我是當事人(那個珊卓)
我會認為「我對他這樣仁至義盡,他還對我大小聲」
他要誤會就讓他誤會好了
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然而這樣的溝通就會出現問題
因為如果不溝通
時間就算一直過去
疙瘩永遠都在
永遠不會解開
國外教育中
對於事情的溝通藝術或是情緒管理的教育
似乎是比較重視的
對於他人的意見也比較容易尊重
而台灣好像對於
人與人之間,就有一種權威、層級的概念~
所以在台灣,
往往在上面的劇照中的場景會換一下~
也許會是
Michael 去向「珊卓」道歉~
「珊卓」一哭,把孩子緊緊摟住,跟他說
妳懂就好------------------------------>類似時間終於還了應有的公道之感
但是不管如何
我欣賞導演在處理「親子爭執」時的處理手法~
三、家該不該分顏色
自從美國歐巴馬總統上任後
我發現有一個相當正面的力量在出現
就是大庭廣眾之下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
慢慢的在化解中
也透過很多媒體的方式
一直以正面積極的宣傳、視聽娛樂、新聞報導~
談有色人種的正面案例~
尤其這一幕
Michael Oher與柯林斯 [ 珊卓女兒「莉莉柯林斯(Lily Collins)飾演」]
的猶豫要牽起手一起禱告的表情
表達了種族和諧問題在現存社會上的不適應~
荷蘭胖結語
人與人在現在的社會中似乎已經到了
難以無私地互助的地步
到底甚麼原因
我不太清楚
有人說是功利主義的誘導
有人說折衷家庭的式微
不管如何
以前常聽到「荷蘭胖的媽」說
~先顧好自己的基本,再照顧別人
基督教也倡導
十一奉獻的想法(亦即賺十分錢,捐一分幫助別人)
也許這一切都是大家可以再努力的。